刘长庚:大山大水,止于至善
五月 7, 2011 No Comments刘长庚:大山大水,止于至善
——青年山水画家刘长庚速记
文/王松兴
太行山雄伟挺拔、秀丽多姿,这里曾孕育出著名画家郭熙、荆浩等,他们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创作在中国绘画史中承上启下,开一代画风。中国山水画的蓬勃发展,太行山一直撑起着半壁江山,几千年来一直是历代画家的心仪之地,采风写生者络绎不绝。
近年来,以太行为题材的优秀山水画家有不少,并在当代中国画坛引人注目,刘长庚就是其中一个。
刘长庚,1954年出生于河南温县,号正山,斋名:正山堂。2000年进修结业于北京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温县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郭熙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家》杂志副主编,当代中国书画院特聘画家。
1985年,刘长庚从部队转业,在温县劳动局工作,如今退居二线,自幼酷爱书画的他充分利用工作闲暇,临池不辍,每天创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如此这般地痴迷于花鸟画、山水国画创作,后来在北京画院结识了中央美院诸多教授、名家大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指点,书画门径豁然开朗。
为追求浩瀚而深邃的意境。近年来,刘长庚不辞劳苦,坚持实地观察名山大川,近距离地感悟大山大水,他三上华山,六登黄山,深居八里沟,独坐石板岩,至于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郭亮、邙山等地,去的次数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广阔、雄浑、斑斓、多姿的自然景象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长期的写生激活了他领会掌握传统艺术的思想和技法,传统的笔墨韵味、大胆出新的神奇笔法在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他创作出的雄风多姿的山体、浩瀚磅礴的云雾、清新明丽的色彩、层出不穷的意境,既神奇莫测又质朴自然。
搜集奇峰打草稿。每每登山涉水回到画室或者夜间,刘长庚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地映现墨蓝色的大山大水。那风景,开阔、坦荡;高险、雄奇;清冷、幽深;精妙、细微。这大气而微妙的风景,有如云卷云舒,正如世人难以企及的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之人格境界。每每此刻,他总要起身创作。他实在难以抑制那莫名的冲动和渴望。
2007年春日,天空飘着小雨,林州石板岩迎来了一支由七八个书画家自发组团的队伍,刘长庚就是其中一位,他们后背画笔、纸墨、相机、干粮,由于山路崎岖,雨湿路滑,他们爬了将近2小时才爬上顶峰,精疲力竭的他们被云外水涤的清新山景的奇妙吸引了,陶醉了。抬眼是云雾缥缈的天空,俯首是深不见底的深渊。这一次他们一住就是十天。饿了,啃起干粮;黑了,燃起木柴;渴了,捧口山泉;乏了,就地闭眼。还真有点“千辛万苦我不累,风餐露宿我不苦”的苦中取乐精神。这一次写生,他着凉感冒了,但是他感受非常深,收获很大,他充分领略到雾中太行的真实和苍茫。
意境求静,气韵求动。欣赏刘长庚的山水画作,给人积极向上的、使人振奋的力量以及雄浑、大气、至善的精神。这是他作品引人瞩目之处,在境象上统一了大美与充实。
近些年来,刘长庚热衷公益,曾组织温县美协参加抗震救灾的赈灾义演活动,拍卖资金全部捐给灾区;多次到武警宁夏总队和部队官兵进行联谊作画,并捐赠书画作品20余件。
在山水宣纸间砥砺前行,刘长庚完成了一次次质的飞跃,逐见成果。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及省级大赛中获奖,并在甘肃定西市成功举办“刘长庚国画展”。作品《秋天的回忆》在首届世界和平书画摄影展中荣获金奖,作品《山水》在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书画展中获二等奖;《太行写生》、《溪山访友》等作品多次获河南美协组织的绘画大赛并获奖;作品《太行松风》、《太行秋韵》、《溪山情话》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作品被齐白石纪念馆等多家机构及海内外友好人士收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太行山,不愧是画家创作的活水源头,相信这里必将能涌现出更多有活力的山水画家,创作出更多成功优秀的艺术作品来。
专访报道
抱歉,评论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