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专访报道

画家马刚:大国工匠精神谱写新中国脊梁

画家马刚:大国工匠精神谱写新中国脊梁

八月 14, 2019 No Comments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离不开那些坚守岗位,做好眼前事的人,他们身上有一种力量,有一种精神,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这就是工匠精神。 我们的身边还有一批坚守匠人精神的人,为了国富民康而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推动了新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坚韧不拔的定力、锲而不舍的追求、为国奉献的信念,这就是新中国脊梁。 近日,《脊梁——马刚画笔下的杰出科学家肖像艺术展》在北京新闻大厦展出,好评如潮,盛赞画家马刚为新时代艺术楷模,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落实在画笔上,不忘初心,牢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谱写强国华章,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为新中国在各行各业作出卓越奉献的70位杰出科学家画像、立传,为时代明德。 【人物专访】马刚,出生1968年,1991年毕业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油画专业,1997年进修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进行艺术交流并举办个人油画展,2004年进修中央美术学院"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研修班",2009年赴美国亚洲艺术学会考察交流并举办个人油画展,现为河南省艺术中心艺术馆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亚洲艺术学会博学会士、法国巴黎ARTEC签约画家,作品被众多机构及私人收藏。 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70位杰出科学家画像,你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马:来源于感动。新中国70年来的崛起强大,世人有目共睹,但当我们在享受当下的时候,很少人记得有哪些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为了新中国的崛起,为了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两弹一星”元勋、历届国家科技奖及当代杰出的功勋人物默默地付出了太多太多。我被他们感动,为他们骄傲。 记:70位杰出科学家,都有哪些人? 马:包括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探月总设计师孙家栋、中国卫星专家王希季、核武器技术专家程开甲等23位两弹一星元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雷达工程专家王小谟等31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含孙家栋、程开甲、于敏三位两弹一星元勋),51人。 此外,还有地质力学专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赵忠尧、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华罗庚、中国版居里夫人何泽慧、中国红外技术奠基人汤定元、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激光陀螺仪专家高伯龙、歼10战机总设计师宋文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天眼之父南仁东、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专家林俊德、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量子力学领域泰斗潘建伟、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等19位杰出科学家,一共70人。 记:创作用了多长时间? 马:2017年8月至今,花了两年多的时间。2017年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紫荆绽放——马刚画笔下的香港风云人物展》先后在郑州、北京、香港展出,我创作了香港政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包括政界、商界、文化界的精英,如陈冯富珍、董建华、霍英东、李嘉诚、邵逸夫、金庸等香港20位风云人物。展览获得圆满成功,我也是有感而发,决心创作70位杰出科学家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 记:创作的素材来自哪里? 马:首先是确定人选,再根据人选查阅精确的官方资料,观看人选的各种影像记录。通过素描、粉彩、油画等多种综合表达方式,尝试对不同纸张、材料的探索实验,绝不雷同地展现出科学家们的精神风貌。小处真实,大处写意,力求生动、艺术、传神,令人过目难忘、耳目一新。 记:为什么取名脊梁? 马:习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科学家是中国发展前行的脊梁,让强国利器挺起中国脊梁。(梁东阳/图 王松兴/文)

康群:能办实事的“旅游总编”

康群:能办实事的“旅游总编”

三月 9, 2015 No Comments

康群是退休多年的原《郑州晚报》总编辑,由南海之滨至西子湖畔,从马六甲海峡到东瀛仙台,曾走过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听峨眉山的雨看黄山的雾。伴随其行踪,写了大量游记,曾结集出版有《中外游记百篇》、《戈壁红柳》等著作。 “旅游总编”这个外号由此而来。鲜为人知的是,康群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因为博学多才,同学们还赐他一个外号,叫“康诗人”。他初中时就在《大公报》发表文章,高中时作诗《赞美新中国》在《福建日报》套红发表。1955年留学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时,一首长诗《致涅瓦》先后刊登于《留学生报》、《文艺月报》,后选入《上海五十年文学丛书(诗歌卷)》,轰动一时。 1981年,康群从郑州市委宣传部调至郑州晚报社主持工作,时逢复刊,改版扩版,培养队伍。历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兼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兼职教授。在任期间,《郑州晚报》的发行量在郑州报业独霸天下,兴建了占地八亩、高二十三层的河南省新闻界首座现代化办公大厦。此外,还盖建了七八座员工福利楼。此举,得到了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李长春、原郑州市市委书记李宝光、原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原新民晚报总编丁法章等领导及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其实,康群是名副其实的杂文家,《评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以质取胜》、《艺术美的“藏”》、《四个武则天印象》等精彩名篇均出自其笔下。他说,杂文是勇敢者的艺术,杂文家需要大勇,有胆有识有德。杂文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着眼于人民大众关心的一般社会问题,敢说大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敢提大众想提又不敢提的问题,敢拿大众想拿又不敢拿的办法。 康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著书立说,文如其人,燃烧自己,奉献社会。即便旅游,不忘工作,也能以特别的新闻嗅觉,为民众说真话,办实事。 1986年夏天,康群在平顶山市参加河南省地市党报评好稿工作,时任平顶山日报副总编李光宇邀请去郏县参观三苏坟。墓园古柏参天,气宇非凡。可惜门口的石象石羊泥污满身,三座坟墓也是遍体鳞伤,不远处的三苏祠改为小学,凌乱不堪。于是,康群提笔抒怀,创作了《三苏坟沉思》,文章刊登于《北京晚报》、香港《大公报》、《平顶山日报》。一文激起千层浪,三苏坟得以重修,小学搬离他处,三苏祠修葺如旧。一尊遥望故乡四川的苏东坡塑像,令人肃然起敬。一年一度的全国苏轼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办,“三苏奖”全国书法展览从这里弘扬,续说着万代千秋的传承。 1986年春节前夕,康群前往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瞻仰杜甫故里,发现杜甫纪念馆简陋又寒怆,遗憾之余发表了《杜甫故里行》文章,随后又刊发《杜甫墓发现元代墓碑》跟踪报道。巩义市人民政府重视起来,制定了庞大的扩馆方案,请了清华大华专家设计,花了二年多时间建成了一座空旷高雅、古色古香的杜甫陵园。石榴花开,诗人含笑。 康群非常关注河南古文化,旅游之行其实是文化考察。他访遍了北宋七帝八陵,看到的多是长满荆棘、没有墓碑的土堆,于是呼吁河南省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人员参观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郑州市城边的永昭陵于1998年开始修复,再现了永昭陵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历史原貌,现为巩义市的宋陵公园。时任巩义市市委书记的穆为民极为重视,积极配合。抢救中国古文化,功在当代,造福百世。 1989年冬日,康群再次来到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细寻欧阳修墓的遗迹,但见一片荒地,三间破烂砖房,没有墓碑和墓冢。后得知村中大半村民均为欧阳修后代,原墓冢在“文革”中被平了。回去后,康群写信给相关领导,提出复建欧阳修墓的意义深远,然不见回复。便写了一篇游记《欧阳修身后的寂寞》,刊登在河南日报副刊。1990年5月,新郑政协在公墓祠前重竖石碑座,上书“宋太师欧阳文忠公之墓”,开始修墓立碑筑殿。1993年,正殿坐像之壁画等修成。1994年康群意外收到厚厚的一本《欧阳文忠公遗迹与祠祀》,原是台湾原国民党军长、欧阳修后代走遍大陆欧阳修遗迹编著而成,书中如实记录了康群如何奔走呼号和复建过程。往后,时任新郑县县委书记的张春香耗资大修,设有生平展览,欧阳修后代著名人物的匾额等等。如今,欧阳修墓规模恢宏壮观,陵园内碑石林立,古木参天,一片郁郁葱葱。欧阳修陵园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夏天,康群和记者康定银去中牟采访,在黄河大堤赵口闸不远的河湾,看到七八条渔船。站在岸上与渔民对话,得知渔民来自信阳,一辈子生活在黄河上,以船为家,漂泊度日。夏天蚊虫,冬天冰雪,环境恶劣,生活贫苦。有感而发的《黄河渔民》文章发表后,中牟县政府当即把渔民迁到岸上定居,还在河堤上开了“信阳渔庄”,生意红红火火。 退休后的康群,也没有闲着。听说荥阳有个刘禹锡墓,前往发现只有一块五米见方的土疙瘩,没有墓碑。一棵古树旁,是一家食用菌厂房,还种有小麦、玉米和葡萄等,周围是可怕的铁丝网,还种有带刺的花椒树。问随同的荥阳市文管所人员,回答是修墓没有钱。“管闲事”出名的康群,写了《修座刘禹锡墓何难之有》文章,诉原由谈方法,先后在《郑州晚报》、《新民晚报》发表。荥阳市政府资金扶持,刘禹锡后代慷慨解囊,问题迎刃而解。如今,荥阳市第一个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落成了,瞻仰的、游览的络绎不绝。十步一景,景中有诗,诗中有景。荥阳市又添一靓丽景观,荥阳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王松兴) 作者王松兴与恩师康群(右)在一起 【康群简介】康群,笔名夏云、风沙,1936年11月生,福建长汀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后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1981年郑州晚报复刊后,历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兼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记协副会长、复旦大学校友会河南分会名誉会长等。 发表各种作品数以千计,论文、小说、散文诗词等作品被选入二十八种全国性大型作品汇集,获多项大赛金奖、银奖。经文化部有关部门批准,授予当代国学家、当代中华诗神、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大师等称号。出版散文、杂文集《爱的是与非》、《草坪》、《戈壁红柳》、《康群散文精选集》、《中外游记百篇》、《世纪新论》、《康群杂文选集》,古典诗词集《不平不仄集》、《康家诗选》、《百灵鸟散文诗选集》、《诗文拾遗》,小说《莫明其妙》。2013年10月,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诗词评选中荣获毛泽东诗词奖一等奖;2014年7月,被中共中宣部评为建国65周年“中国杰出人物”。

报人王继兴的退休生活

报人王继兴的退休生活

一月 19, 2012 No Comments

王继兴是原《大河报》总编辑兼《漫画月刊》主编,他的退休生活很多人关注。日前,他接受了人物博报首席记者王松兴的采访。  报人王继兴的退休生活  农历辛卯年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我接受友人郭力邀请,到他的“宏承号”品茶叙旧,受邀者还有新闻界老前辈王继兴夫妇。 说起来,我与他挺有缘分,虽然祖籍福建,而他祖籍新乡,姓名三字中竟然有两字重复,而他的室名又为松月斋。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知道他的名字并看过他的文章。恩师康群告诉我,他是一个为人低调,高标准干事,工作富有激情,学识渊博型的学者,以前在《郑州晚报》工作,现在他们是好朋友。 谈起退休生活。王继兴笑答:无官一身轻,生活轻松又丰富。 在闲聊中,我感受到康老对王继兴的评价很贴切。也如原河南省文学院院长孙荪所言:“继兴最本行是报人,最本质是诗人”。  三个文化创意 2001年开始,王继兴是河南省文明委“双创”专家指导组成员之一。河南省的战略部署是把创建文明城区和文明景区紧密结合,推动城市两个文明建设。他连续三年参与对全省各个城市的“双创”工作进行巡回考察、评点和指导,他以极大的兴趣,将其当作系统阅读城市和品味城市的机会。 面对厚重的郑韩故城,他在吟咏《诗经》中创意顿生,建议新郑市辟地兴建“郑风苑”。 在信阳毛尖的发源地,他建议将每年的“信阳茶叶节”易名为“信阳茶文化节”,积极倡导和组织全国性的茶文化研究会,设置茶文化论坛,每年不定期地组织学术研讨会、成果交流会、诗词人笔会、书画家笔会等,力争把全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研究中心。他的建议引起了信阳市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来到济源,看到巍巍的王屋群峰,他突然对石头产生了连绵思絮,而建议营建“东方石头城”的构想。目前,当年试建的“石头文化一条街”已经初现姿容。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河南省杂文学会会长,身兼河南省老年摄影学会副会长,他把所至所见所感通过语言或文字为民所想。  练身上网泼墨 王继兴为人低调的体现,在于他的心态平和。用他自己的话说,“昨天已成句号,明天才是冒号”,每天活出自我才是重要的。 “云薄雾淡霞灿,广场宽,乐曲响时步轻舞翩跹。时如蝶,时如风,时如燕,绿裙红衫个个是舞伴。”这是他平时健身描绘的情景。 谈到上网,他很赞同。“惬意赏心怡神,不出门,网上世界页页都缤纷。神州风,四海浪,五洲云,无限时空弹指揽古今。” 他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喜欢书法,尤喜二王、米芾和赵孟頫等人,临池不辍,工行草,笔意隽永,诗书合璧。 退休后,他很快就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他主编的《策划制胜》,汇集了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近百个新闻策划的典型案例;还有一本是《萍踪感悟》,那是他自己的随笔、摄影、书法艺术作品集。  喜收关门弟子 悠闲品茶,怡然自得,大家谈兴颇浓。话题很自然地聊到了《大河报》的巨大发行量和影响力,称王继兴功不可没。 王继兴连忙摆手:“每项成功的事业,都是集体的创作”。 随后,他讲起了当年到高校招聘记者的故事,如何保密出题又是如何把关考试等等,称只有高标准的办报团队才会有高质量的报纸。 这时,健谈的郭力谈到他在1986年就看过王继兴老师编辑的《记者的多维思考》,对他的新闻生涯、企业策划和经营方面受益匪浅。 王继兴说,一个合格的记者需要的是兴趣和敬业,更重要的是要有独具的新闻“嗅觉”和高度。 接着他给大伙介绍起了郭力,说他家本身就是报纸世家,《中国时报》的创办人就是他祖辈等人,又说他四奶当年是郑州十四中的校长,是自己的领导。 最后,他赞扬郭力很能干,文笔和策划方面做得很优秀,建议在目前经营的“中国第一素茶‘宏承号’”和钧瓷方面好好发展。 谈到钧瓷的造型,对精品和独到这两点,王继兴和郭力话题默契。这时,王继兴向郭力推荐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李明,是著名“达摩”人物画家李智的儿子,在钧瓷方面做得很优秀,并希望他们能够合作。 “在新闻上您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文化创意和钧瓷方面,您还是我的老师,我要拜您为师,做您的关门弟子。”郭力举杯站起。 “拜师不敢当,交流中共同提高吧。”王继兴笑着起身。 碰杯声响,笑语满屋。 图为(左起)策划专家郭力、著名报人王继兴、文章作者王松兴

李宝光:诗书翰墨写春秋

李宝光:诗书翰墨写春秋

八月 11, 2011 No Comments

诗书翰墨写春秋 ——访原全国妇联副主席、杰出诗书画家李宝光 □    王松兴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听说深受读者欢迎的郑州晚报是李宝光领导复刊的,配备领导班子,给记者做报告,支持郑州晚报开展舆论监督等等,所以李宝光的名字给我印象很深。我大学毕业后就在郑州晚报工作,后来工作各地,还兼编一家书画类杂志。近些年,我采访了许多人和她自己,她虽然进入耄耋之年,但很健谈。李宝光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她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优秀领导干部。她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热爱生活的文化人,她擅长诗词楹联,从她的诗、词、曲、楹联作品中我们聆听到了一个女战士爱国热血的奔流声;她热衷书画创作,陶冶情操,涵养身心,磨练意志,净化心灵。她的书画作品流露出她敬业乐艺、律己、廉洁、为国为民的真实情感;她在古稀之年积极筹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李宝光的创作激情是充沛的,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时代,即便是深入基层下乡调研的闲暇,还是出差开会的异国他乡,她总愿意激扬文字抒发情怀。   李宝光自幼勤奋好学,在她上小学时,无论月考、期考多是名列榜首,而后以第一名考入保定职业中专,几天后又以第一名考入保定女师。15岁时突发“七七事变”,她毅然弃笔从戎,投身抗日斗争,“烽烟战火炼青春”,辗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做妇女抗日工作。   在那抗日战争时期和艰苦建设时期,她的诗作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把那紧张繁重的危险环境和你死我活的斗争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1942年的她在诗歌里这样写到:“不怕沉沉黑夜在敌人碉堡边潜行/不怕在敌人统治的‘爱护村’做抗日工作/巧穿敌人封锁线/智躲敌人搜索/处处有老乡保护我/有老乡就有我。”对当时她抗日的勇敢、机智和富于牺牲精神,描述的多么逼真,实在令人钦佩。   全国解放后,1952年之前,她在河南省和中南大区妇联会工作,后来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四清”下乡两年,下乡调查和蹲点每年不少于三四个月,有两年春节加班未能回家,忙碌可想而知,真是“难得浮生半日闲”。   1981年郑州大旱,李宝光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郑州市委第一书记,还兼全国妇联副主席(至1983年),她与上万百姓一起抗旱,并创作一首《抗旱歌》:“君不见/古代尚有雄心移山者/今朝岂无壮志引水人/君不见/铁锨落处溪流滚/汗珠滴下玉泉喷/……/伟哉!炎风烈日何所惧/旋转乾坤赖吾人。”她在感言中有这么两句:“若是跪求能得雨,省委书记也信神”。寥寥数字,把求雨的焦虑和做公仆的亲民心结跃然纸上。期间,她还创作了一首异曲同工的《战黄河·小曲》:哪怕它“牛肚皮” /颤颤悠悠,悠悠颤颤/哪怕它“芝麻酱” /泥和水,水和泥/混成一体/哪怕它杂草拌胶泥/铁锨如飞,小车如梭/挥汗如雨,胜顽敌。言情叙事,以白描写生,曲尽其妙,读之悦耳动听,绝对是一流的好诗。   1983年她在新西兰写了一首《异国望月》:“相知故乡月,伴我异国游。山川越万里,跨过南北球。初行圆如镜,而今瘦若钩。念尔旅途苦,感君不需酬。明日乘风去,同回我神州。”读者想想,月伴万里,跨地球南北,奇想乘风携月回国,这种浪漫诗情是全新的。   时光匆匆,岁月蹉跎。叹老、嗟老是诗人永恒的主题。如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王羲之在《兰亭序》提到:“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而她的诗歌《老否歌》,一反其意,从个人之老到万物之老及宇宙之老,层层深入,从“人生易老天难老”起句,回答了三个问题“老了也好”,“难老也好”,“老否都好”,像一个哲学家用诗的语言回答了一个困惑人类的大难题。   “历尽艰辛求解放,不为功名”、“皓首仍添绵薄力,勿负余生”、“奉献无私心并力,勿忧!莫问自身沉与浮”,这些词句,正是她回首往事时的内心真情流露。   关于诗歌,见仁见智,古今人士讨论很多,但一首好诗,必须是诵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震,观之阴霾尽散,讲之剥茧抽丝,这四条是公认的。   后来李宝光将一些有感而发的诗词曲,公之报刊,随之她又选出几十篇作品,出版了《李宝光诗词楹联作品集》,各地反应甚佳,部分诗词作品被选入《当代五十家女诗人佳作选》。   黄河游览区的王仁民执著于筹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后来他找到李宝光帮忙,李宝光带他去见了许多领导同志,1988年12月21日,炎黄二帝巨塑筹委会在北京成立,在此基础上筹办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1991年5月10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亲自到会并即席讲话,薄一波任名誉会长,名誉会长还有李政道和杨振宁等,周谷城担任会长,萧克任执行会长,各界知名人士有500多人参加。第二届会长萧克、费孝通、程思远等本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宗旨,高举爱国团结的大旗,开展了大量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活动,特别是李宝光首先提出并获得大家赞同而创办的“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好评。     李宝光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又是法人代表,主持负责研究会的各项工作,由萧克会长担任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百卷巨著,曾被作为国礼赠给美国著名的图书馆;研究会组织编辑出版的有《炎黄汇典》丛书、《炎黄文化研究》学术期刊和《炎黄春秋》月刊;研究会举办了许多学术研讨、书画展览等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宝光自幼酷爱书画艺术,一直以书画结缘,和书画家广交朋友。1983年,李宝光退居二线。“无官一身轻”。退休后的她开始热衷于书画艺术创作。在河南,她向陈天然、张海、李自强、唐玉润、郝石林、宋晓东、宋华平、李强、胡秋萍、开映月等书画家切磋学习。在北京,她多次到卢光照、秦岭云、汤文选、沈鹏等几位大师家中拜访、观摩并请教,还得到姚俊卿书法大家的指点。她筹办成立中华炎黄书画院和炎黄女子诗书画家联谊中心,请尹瘦石(已故)、王琦先后任院长,沈鹏、王学仲、林凡等几位书画名家任副院长,她自己任院务顾问兼联谊中心理事长,在院务方面具体负责组织工作,热心为书画家服务。   1990年,李宝光结识了一个名叫王鉴的年轻女教师,绘画方面很有才华,崇尚黄宾虹的大家风范。为了学艺,她主动给中央民族学院的两个教授做家务服务劳动,实际就是保姆身份。后来,她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一次,某教授与她在中央美术馆举办联展,书画界许多书画名家前往,黄胄等人对王鉴的作品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说她的水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鉴给李宝光留了一幅画作,后来离京回了四川老家,李宝光便与她失去了联系。李宝光对王鉴留下的画作很感兴趣,并精心仿画这幅焦墨山水。有一次,她兴之所至,一天就画了十多幅,不知疲劳,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追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和现任河南书法家协会主席宋华平等人在李宝光家一次拜访时,欣赏完她一幅幅画作后,都认为李宝光的作品在王鉴画风基础上有创新,有自己的风格。“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李宝光证明了白居易的这句画论。   读书养气,书道养性。谦虚好学的李宝光虚心咨询了一些书法名家,开始从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临摹楷书练起,而她本身就练习过硬笔书法,经过一段的楷书临池,又开始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和文征明等人的作品。许多人均为其坚韧不拔、临池不辍的精神所折服。后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首任校长张超和继任校长张道容知道李宝光喜欢书法,非常高兴地送去学校的教材《书法讲义》,里面有古代书法大家和近代书法名家的临帖作品,再加上书法名家的讲义,对于李宝光来说,如鱼得水,其乐融融,为传统书法上下求索。   李宝光虽已八十九岁的高龄,但是她精神矍铄,心态非常年轻,她还鼓励老伴刘杰也练习书法,享受书法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情趣。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以及原主席沈鹏先生均评价刘杰的书法苍劲洗练,力透纸背,已达人书俱老境界。张海高兴地批准李宝光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学问深时意气平”。李宝光襟怀大度,淡泊名利,平易近人。凡是有人开口要她的作品,决不会让人失望,有求必应,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收润笔费。用她自己话说:我又不是书法名家,书法只是我生活中的一种乐趣罢了。   真是太谦虚了。在我的采访中,她绝少谈她的奖项和别人的赞誉。近年来,我采访了认识她的老干部、诗人、书画家,才写成了这篇访问记,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李宝光,学习李宝光,研究李宝光,使宝光永远璀璨。  作者王松兴与原河南省省委书记刘杰(右)、原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李宝光(左)夫妇在一起      李宝光简介  李宝光,女,1922年出生,河北完县(现改名顺平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完县妇女救国会宣传部长,北岳区抗日联合会妇女部部长,晋察冀边区妇联会主任,涞水县县委副书记、县基干队副政委,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妇女联合会主任,中南局妇联筹委会秘书长兼组织部长,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河南省委副书记兼郑州市委第一书记。1983年退居二线,任中共河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外经外事外资领导小组顾问、对外科技交流中心顾问,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常务顾问,黄帝陵基金会顾问,中国老区促进会副会长等多项职务。曾当选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获“黄帝故里文化荣誉奖”等。

梨园才子李云

梨园才子李云

七月 16, 2011 No Comments

梨园才子李云 “演员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题记 文/王松兴 李云,1958年出生于河南辉县,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河南省豫剧三团副团长,现为河南艺术研究院导演,出版个人专著《梨花集》等。 多年来,李云一直从事豫剧表演及学术研究,为河南豫剧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主演豫剧有《红果红了》、《香魂女》、《泪洒相思地》、《忠诚卫士》、《村官李天成》等三十余个曲目,其中十一次获国家级奖项,省级奖项二十余次。曾执导《山道上的女人》、《山野秀才》、《万家灯火》、《大锣鼓经》等多场大型现代豫剧并获奖,人称“梨园才子”。 李云其人 豫剧大约产生在清代乾隆(1736-1755)年间,那时叫河南梆子,后又叫“河南高调”、“河南坠子”。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近些年来,又有许多青年豫剧表演艺术家渐渐成长起来,走向成熟。李云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唱腔浑厚圆润,吐字清晰,是豫剧舞台上一位难得的演员。 1958年,李云出生于太行山腹地,河南辉县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故乡的山,翠柏和壁岩总是张扬着浓郁和浑厚,赋予他一个铁铮铮的刚烈汉子。故乡的水,在流淌着几多的缠绵和峥嵘的岁月,他拥有着深邃的思想清新的诗行。 “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舞台上,他是优秀演员;在幕前,他是个优秀导演。他还是一个诗人,优秀作家。李云又是本好书,眼泪与欢笑并存。 他谈吐得体,睿智非凡,如果说他扬起的双眉代表秋天的成熟,那么,他紧闭的双唇、炯炯的眼神则给人以冬天的冷静和一尘不染。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给人凝重沉稳之感。 不幸童年 足迹挽不住斜阳,岁月淹不没旧迹。 李云的父亲当时在乡村执教,自然是个文化人,爱写一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因而被逐出了校门,最后还落个右派的名份。右派的家人是低人一等的,左临右舍瞧不起。看到父亲回家后躲在墙角不语的情景,慢慢谙于世事的李云看在眼里,眼泪似乎显得那么多余。父爱是山,大爱无言。那时的父亲很少说话,时常一个人独自低头拉几段板胡,然后便递在小李云的跟前,帮忙定好架势,并扶住那双小手开始在板胡上一拉一收,其实那发出的声音可想而知,刺耳、没调,更谈不上旋律,但最终还是拉响了。细心的小李云也很难得看到懂音律、善丝竹的父亲脸上还露出了一丝笑容。小李云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要自己学拉板胡,是想让自己有个一技之长,有门技术,将来才不会被人瞧不起,也可以在社会上独立安身,扬眉吐气出人头地。人类不衰的激情总使人类永远保持探索向前的活力,总能在熟悉的一切中投身到一个陌生的新世界。 在父亲心目中,小李云是聪明懂事的孩子。在小李云十一、二岁的时候,优美的旋律和音符开始在那熟练的小手指中流溢,而且可以完整地响起28首乐曲了。难怪在围观欣赏的人群中会有人不经意道:“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有恁大本事,长大可不得了。” 李云的童年是在单调的弦音,夹伴着更多的辛酸中度过的。在他13岁那年,县剧团招生。李云的一试二试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最后还是落选了,原因是一到政审:父亲右派。 那一刻,父亲忽地站了起来,拿住胡琴气呼呼地走出剧团,一到门口,便将胡琴递到小儿子的手上,并歇斯底里地崩出三个字:“接着拉!”李云因为羞赧显得有点极不情愿,父亲一巴掌打在儿子冻的通红的小脸蛋上后蹲在了地上,无语。 鲜红指印,嘴角流血,小李云咬住嘴唇低头拉响了胡琴,任凭眼泪哗哗地夺眶而出,把平时所学的曲子拉了个遍。在模糊的双眼中,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曲末,人群渐渐离去,父亲慢慢地走了过来,抚摩着自己的头发,并脱下破旧的棉外套裹住自己瘦小的躯体。 天空中飘扬的雪花并不算紧,但却是李云一生中下过最大的一场雪。 化蛹为蝶 大浪淘沙,是金子注定会发光。 兴许是小李云的才艺注定要耀眼舞台,也或许是那朵含苞的蓓蕾应该怒放。小李云那次在剧团门口的胡琴悠扬感动了爱才的文化局长,还是被县剧团破格录取了,在剧团因为出类拔萃,他要给别的演员调弦,帮别的总拉跑调的演员做示范。团长发现了小李云嗓子极好,又懂乐理,好生喜欢,于是让他当演员,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几乎演个遍。李云的演艺生涯从此开始。 14岁时,小李云考入林县文工团,登台亮相的机会就更多了。李云聪明好学,最重要的是他对戏剧艺术的执着和激情。从《红灯记》的李玉和、《英雄小八路》的游击队长杨造、《平原作战》中的赵勇刚,到《苗岭风雷》中的龙岩松,再到《朝阳沟》中的栓保,一个个人物被演活了,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李云很自然地开始揣摩起人物形象与艺术表演的有机结合,痴迷钟爱于戏曲表演蕴含的无穷魅力,他知道:“戏曲表演,难,且有学头。” 1978年,李云考入了河南艺术学校戏曲表演班。因为李云身材高挑,浓眉大眼,面色白净,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属于豫剧界的漂亮小生和“帅哥”,加上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声音既洪亮又厚实。学校老师决定他攻长靠武生,武生形象光靠高挑的身段、眉清目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整体气质形象,也需要步伐轻盈——即为脚下生根,为了达到这一点,李云可谓是想尽办法,在自己腿上帮上了沙袋练功,闻鸡起舞,爬梯登山,有几次因为困累扭伤了脚腕,那真是伤在肌肤,泪在心田……李云没有放弃,咬牙忍痛,继续前行。终于,一个威武挺拔、英俊帅气的武生形象闪现在观众们的眼前。2003年,李云(饰杨振涛)为主角的《忠诚卫士》在京演出完后,立即有媒体评价:“豫剧舞台上又添了个钢强汉子”。 1981年,李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河南省豫剧三团。提及河南省豫剧三团,人们知道这是个擅长演大型现代豫剧而全国闻名的剧团;提及其演出题材,大多是黄河岸边的农村现实生活,而李云擅长的样板戏中古装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挺直腰板抖靠旗的表演风格,与其似乎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有一度时光,李云几经郁闷彷徨,因为领导和导演说他没开窍,说白了就是捅不破这层窗户纸。 李云是个倔强的汉子,这性格像他父亲。人是有尊严而且善于变通的,况且李云永不言败爱钻牛角尖,他不止一次地想到自己来自贫困农村,还有不错的嗓子,几年来认真戏曲表演学习,怎么可能演不好农村题材的人物角色?要强的李云便借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四大本书,认真啃读,细细咀嚼,做了十大本厚厚的学习日记,知道了舞台表演还有什么“潜台词”、“当众孤独”、“体验”、“表现”如此等等,他要“从头学起,先学斯坦尼,再去向生活学习,观察生活。” 某日恰逢著名剧作家杨兰春在三团排演他的《朝阳沟内传》,初次见到李云便问:“你是刚来的吗?”“你嗓子怎么样?唱一段让我听听”,李云很是乐意地唱了一段,杨兰春听完后激动地背着手正转三圈,又倒转三圈,然后把手中的烟头往地上一摁:“我在《朝阳沟内传》里专门为你写一段唱,好好展示一下咱们豫剧的男演员。”1982年党的十二大期间,《朝阳沟内传》在北京演出了,而这一段唱竟然赢来了四次持久的掌声。 从导演满意的眼神,还有掌声告诉舞台:李云行,肯定行。 此后,李云便一路高歌,先后获得11次国家级表演奖,20余次省级表演奖。 诗人演员  “父亲因为打成右派,不让我学文化,他说有文化容易犯错误,可是我的骨子里流淌着文化人的血。”李云在自己的《梨花集》后记中这样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李云是个文学爱好者,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文革期间,他背着父亲偷读从废纸堆里捡来的《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红旗谱》、《吕梁英雄传》等书,挨了父亲不少打。父亲见他嗜书如命,就找来了毛主席著作“老三篇”、雷锋日记、毛主席诗词。这三本书他被的滚瓜烂熟。上戏校的时候,实在没书可读,他就背新华字典,后来就背老师借给他的一套唐诗宋词元曲。这是一段为李云从事文学丰富思想而铺就的坚实的路。 按李云自己的话说,当时在戏校、三团时,难免单调,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就想尽一切办法到生活中去,学着观察生活体验人情世故,不但吸取了戏曲表演中所需要的营养,同时还发现了诗歌。李云成了诗人,发表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文笔行云流水,鲜如土地飘香,丽如春天花蕊。如《父亲的土地》、《落日》、《秋夜》、《山道上的女人》等等,有的还获了奖,有的入选《全国青年千家诗》、《世界语文学》等。 唱、念、做、打是每一个戏剧演员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功。一个演员,必须上得舞台,一腔一调,有招有式,演谁象谁,这是演员最基本的第一境界——形似。俗话说:低级演员演台词,中级演员演潜台词,高级演员演内心独白。在规定情景把内心独白表演出来,瞬间忘掉自我,完全变演员为人物,这是神似的高境界。 任何艺术作品的根源都来自于生活,包括戏曲表演,文学创作。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却要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浓缩和提炼。一个优秀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很注重自身的修养,包括思想和文化充实,力求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想性,只有这样,才能恰倒好处地把握塑造人物形象,达到表演者与角色合一的神似境界,即为入戏。 凭着扎实的表演功底、丰富的文学涵养,李云捅破表演上的那层窗户纸,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1991年在《儿大不由爹》中饰演儿子刘二虎,闪亮登场,获得了全国戏剧电视“金帆奖”;1993年李云演火了《乾隆和赵风》剧中的乾隆,颇具王者风范;1994年在《红果红了》中饰男主角路云鹏,极具阳刚之美,又可信可爱,获得全国豫剧艺术节个人表演奖;1996年在《蚂蜂庄的姑爷》中饰演那个怕老婆的老姑爷马玉山,鲜活到位,获得第六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表演二等奖;2000年在《香魂女》中饰任实忠,获得第八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2002年在《村官李天成》中形象饰演了一个卸任的老支书李德旺,表现了既怕担责任,又怕丢面子以及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顾全大局”的涵养,受到了中央领导曾庆红、李克强、李长春、刘云山的好评和接见。2003年《忠诚卫士》中饰演杨振涛,县委书记的崇高精神触手可及,真诚质朴的表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如今当上了县委书记,立党为公,反腐倡廉是我的坚强信念,为党正纪,为民做主是我的崇高责任。”带着对农村的无限情怀和饱满情感,铿锵数语,掷地有声。  “演员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李云很喜欢这句话。 有人说,文学是帮助李云迈向成功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他能将文化思想有机地融入戏剧表演中。李云听后,只是笑笑。看来他是默许的。 解读李云 我是南方人,对于豫剧,是标准的门外汉,让我深深吸引的是豫剧演员李云的人格魅力。 李云是热爱生活、排斥媚俗的人,对人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对生活有敢爱敢恨的激情,这表现在他的表演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童年不幸,家境窘迫,困顿挫折,善恶真假见的多了,悟得透了,所以骨子里有真东西,自然会派生出大气象来。 走进风雨走过坎坷,几份耕耘几份收获。李云是个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求索冒险的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在刚进三团工作的时候,李云看到要解决男演员唱腔问题需从发音方法上突破,于是他还专程去北京找歌唱家寻求科学发声法,一曲《我爱你中国》,直唱的回肠荡气,声情并茂,在座的不少专家老师还动员他音乐学校,改学声乐。1988年获得“郑州市十大歌星称号”,2000年演唱的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荣获全国戏歌大赛最佳演唱奖。李云又成功了。 李云是感情丰富、敢于超越自己的人,这点上我们可以从他散文《悠悠岁月情》及诗歌《又见落日》中发现:多像地平线上/放着的一面镜子/照一照一天走过的路/为了明天的更加圆满/悄悄躲到地平线的后面/开始了一夜的反思。 提到反思,李云还给笔者讲了个故事:故事还是发生在冬天,那是2004年岁末,在郑州第五人民医院的一次高知体检中被医生诊断为:十二指肠癌晚期。后来,北京中国科学医学院再次诊断:误诊。一场虚惊!那个在他腹中闲置半年显得那么多余的化疗泵也给取出来了。 提及此事,李云舒畅地笑了:“这也算是一场大难吧,大难不死,将有后福,说真的我还不想那么早告别戏剧舞台呢,从13岁开始,我心中的梦想就是精心耕耘我这深爱的戏曲家园,真不知是我选择了舞台,还是舞台选择了我,有人劝过我去歌坛发展当歌星,也有人叫我放弃舞台一心一意去涉足文学。而我依然故我,守望着自己挚爱的豫剧,毕竟潜心致力戏剧艺术研究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生命。好多事情都已经挺过去了,也算是老天有眼吧。”  2006年9月,李云特意邀请我看他创作并导演的一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大型现代豫剧《山道上的女人》,该剧反映了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不留恋城市,回到山村帮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河南省邮政局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选择《山道上的女人》作为河南邮政送文化下乡活动汇报演出的主打剧目,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场场有掌声,场场有眼泪的景象,让不少戏剧专家为之感叹。 2009年6月,由李云导演的大型现代豫剧《山野秀才》,演出800多场、观众过百万,被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是全国展演的86部戏剧中的唯一一部县级地方戏,获得巨大成功,好评如潮。 那段时间,我刚好在策划一场大型音乐豫剧《大锣鼓经》——薛柏松戏曲打击乐演奏会,我主动找到李云,请求援助担任演奏会导演,李云欣然同意。2009年8月12日,该场全国首场戏曲打击乐演奏会在郑州香玉大舞台上演并获得圆满成功。该剧讲述了打击乐演员薛柏松从11岁开始进剧团学打锣,却时时处处被人看不起的故事。剧中主人公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含泪离开剧团,几经沉浮经商成功的他,决定办一台打击乐演奏会,为打击乐争地位、争名声、争脸面。 “学问深时气自平”。博览群书的李云淡泊名利,艺高,人品更高。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李云有好人缘,他结识了很多戏剧表演艺术家和文朋诗友。为使戏曲事业后继有人,他扶持培养了诸多豫剧新人。 “搞戏曲表演仅有一辈子是远远不够的”。砥砺求索的李云,从太行山走来,他是不倦的舞者。 海面涌来激荡的浪花,那是青春在尽情挥洒。 天边飘着如雪的白云,那是人生的深沉灵魂。 文章作者王松兴与李云(右)在一起

朱法鹏: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朱法鹏: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六月 2, 2011 No Comments

朱法鹏是近代画坛实力派花鸟画家。多年来孜孜探寻求索传统笔墨与现代色彩构成的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擅长水墨花鸟画,尤其以游鱼和写意丹顶鹤见长。 朱法鹏,1958年11月出生于河南太康,祖籍山东荷泽。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之后在深圳研习国画的创作。1997年,他创作了巨幅《百鲤争跃迎回归》,画中百鱼,形形色色,动静分明,神韵生动。又道是,百龙起舞,华夏雄风。这幅作品以近40万港币竞拍成交,后悬挂于香港特首董建华办公室。 朱法鹏是个排斥俗媚的人,这反映在生活中,艺术上的方方面面。画家襟怀有度,博览群书,能书善画,平易近人。已知天命的他,善恶真假见得多了,悟得透了,所以骨子里有真东西,这时他为艺创作,自然派生出大气象来。他的画吸取了吴冠中焦点透视、抽象表达,借鉴了王子武的传统笔墨写实的风范,又糅进了自己洒脱奔放,所以有人说其画既有传统国画的端庄自然,又有西洋画的浪漫夸张。 他说,自己偏爱画鹤,喜欢鹤洁白与婷立的外表,静雅和休闲的神态,清新而高傲的精神,追求鹤的“魂”和“神韵”。其实,画家的为人处世,也同样体现出那种鹤一般的高雅、飘逸和洒脱,难怪画家挥笔之间,潇洒自如,游刃有余,水到渠成。他用墨时,喙、腿、爪处用墨线少而精当,只有鹤尾处以两三块重墨随意赋形,一只只灵性十足的丹顶鹤便跃然纸上了,整体画面清朗而隽永。 为了画鹤,他总喜欢在春秋时节前往齐齐哈尔北郊——扎龙自然保护区,这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全世界现存15种鹤,扎龙就分布6种。全世界现存野生丹顶鹤约2000余只,而扎龙就有500余只。所以,扎龙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栖息繁殖地,鹤的故乡也!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看到丹顶鹤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是那么的超凡不俗。人可以在这里净化心灵,找寻自己心中的蓝天白云。而游鱼在水,就如生龙活虎,是那么的活泼有力,挥洒自如。倒令世人由衷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海为龙世界,云为鹤家乡,代表的是一种广而高远。我画鱼爱鹤,正因为此。”朱法鹏如是说。 “思虑同神,志气和平,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朱法鹏创作时力求表现出内在的韵致和感受,或指画创作,或荷花鸡鸟,或鹤鱼走兽,他既不仅仅于鹤、景、静、动之分,也不拘泥于现代、抽象、印象之技法,而力争于独特的空间、结构和铺墨情趣,笔力和墨色对比呼应,运笔粗犷,铺墨讲究,布局新颖,色调和谐。整幅画面皆是点、线、面、黑、白灰和深沉沉的墨,远方的天。 “熔铸古今,师法自然”、“笔情墨趣”,这是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对朱法鹏的评价。 作者王松兴与朱法鹏(左)在一起 附朱法鹏简介 朱法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将军诗书画院艺术顾问、中国军谊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美协理事、河南省政协特邀委员、国际现代水墨画联盟副会长等, 被评为建国六十年中国画六十强画家,2010年雅昌中国书画拍卖价格指数名家百强。 2009年以来,朱法鹏画作先后四次入选中国顶级拍卖保利大拍,分别以179200/190400/201800/322000元高价成交,标志着其作品独特风格和实力得到了画界的公认,奠定了他在当代美术界的重要地位。

“太极使者”高成林  推进全民健身

“太极使者”高成林 推进全民健身

五月 19, 2011 No Comments

焦作是一个全民太极的城市。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每天早晨天蒙蒙亮,马路边、公园里、小区广场、路边停车场,见到的多是打太极拳的市民,男女老少,一片欢腾。 人群中总能见到这么一位飘逸自如的中年太极舞者,气色非凡,动作流畅,行云流水。而他身后是一批又一批太极爱好者,他们一同舞动清晨拥抱阳光。近20年来他从不间歇。 他就是焦作市陈式太极拳协会副会长、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高成林。 出身武术世家 高成林,1959年出生于焦作市的一个武术世家,爷爷是武教头,精通多种拳术和器械。父亲也喜爱武术,乒乓球打得非常的棒,三叔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在单位是篮球队主力,平常还不忘练习拳术,每逢春节陪村民耍狮子。耳濡目染,高成林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多门拳术及器械。高成林自幼天资聪慧,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各门功课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团支部宣传委员,遗憾的是当年没有高考。 高中毕业后的1978年,他进入焦作电厂参加工作,成了一名普通工人。他在多次技术比武中总是名列前茅,是同批进厂首批通过的中共党员,而后成了高级政工师,历任焦作电厂党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长、武装部长等职。 结缘陈式太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高成林时任焦作电厂党委秘书,由于经常熬夜伏案做文字工作,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疼痛的时候让他揪心,有时候连上楼都得扶住梯杆。他也先后尝试过功夫调理和医院治疗,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某一日清晨,高成林行走时无意看到有人在打太极拳,就上前跟着学习动作,几天练习下来,奇迹出现了。他的关节炎疼痛明显减轻了,四肢也轻松自如了。随后不久,他结识了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得意弟子张东武,同样痴迷于太极,他们成了好朋友。 不久,在张东武的引荐下,高成林见到了慕名已久的陈正雷大师。高成林对太极拳如此执着,加上良好的自身基础和人格魅力,陈正雷欣然接纳了这个徒弟。高成林正式成了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拜师陈正雷之后,高成林诚为程门立雪,尊师求艺。陈正雷也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倾囊相授,悉心传授陈式太极的真谛和要领。自此,高成林的武术门径豁然开朗,对太极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高成林是喜欢太极的,练功刻苦,如痴如醉。他根据个人练习太极拳的认识和感想,撰写了相关文章,或获奖或见诸《河南日报》、《太极拳研究》等报刊杂志。他在《练陈氏太极拳抒怀》诗歌中写到:与时俱进颂百篇/我谱陈氏太极弦/闻鸡运拳布朝露/射虎穿石不息肩/三冬成就一级名/五夏十金留华年/诚知拳术无渊底/功到深处自及泉。 建成林太极馆 高成林曾带队参加中国·焦作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比赛中,个人在前三届比赛中分别获得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剑6块金牌,所带领和辅导的队员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第二届(海口)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比赛中, 个人独得两块金牌和一块银牌。 2004年5月,经焦作市体委领导同意,在陈正雷大师的指导下,高成林组建成立了“陈家沟陈正雷太极拳—成林太极馆”,开始在拳馆内传拳授艺。 多年来,高成林遵从师训,以“弘扬太极,造福人类”为己任,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向国内外朋友推广普及太极拳,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在课堂上还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中“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们文武兼修,打好拳,做好人。当地很多市民欣然学艺,乐此不疲。不仅如此,焦作市教育局、焦作市实验幼儿园、焦作卫校、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市委党校、华润电力公司、电翔社区和驻焦某部队等单位领导也找上门来,热邀高成林传授太极拳。同时,他还多次应邀带队为国家较高规格的现场会表演。 2008年3月,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王金华副司长亲自接见了高成林,赞扬他为传播健康文化,构建和谐社区贡献很大。 文化传播大使 2009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河南省侨务办公室授予高成林“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荣誉称号。 近20年来,高成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切身感受到了太极拳保健养生的无穷乐趣。妻子贠红同样分享到了其中的奥妙,不久,女儿高璟宇和丈母娘李秀珍也成了他的学生,喜欢上了太极拳。因为是陈式太极拳传人,动作要领规范到位,加上高成林待人热情大方,慕名前往成林太极馆求艺的太极爱好者络绎不绝。 一次,高成林在焦作月季公园晨练,北京市离休干部王学道和广东某学校领导、爱心人士陈银学看到后,决定学习太极拳,均毅然改变旅程计划;高成林授教的还有外国学生,如美国工程院院士吴建福、乌兹别克斯坦安得烈等三名年轻男女、韩国企业家文仲佑、法国付海迪、奥迪娜夫妇、新加坡的李玉凤等。可见,太极文化之魅力是何等无穷!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与高成林喝茶闲聊。 王:太极拳有多种流派,陈式太极拳受热捧的原因是什么? 高:学太极,到温县,尽人皆知。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跟陈式太极拳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遵循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自然运动规律,这正是被世人接纳、习练的原因。2007年5月份,我和爱人去重庆看望四川外语学院读书的女儿。一天早晨,我们在广场角落打太极拳,旁边几个太极拳习练者都停下了动作,跑过来找我交流心得。他们坚决要拜我为师,我笑着拒绝了他们,只答应免费指导一周,20余位习练者如获至宝,主动提出轮流请客吃饭,我们成了无所不谈的良师益友。 王:学习太极拳难吗? 高:不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运动、营养和健康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奇葩,有着极高的健身养生、疗病康复和技击价值。每一个人可以根据他的身体状况有选择地进行康复保健或攻防技击习练。学习太极拳,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职务高低,不分国内国外,只要愿意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的朋友,只要按照正确的要求坚持习练,都可以领略到太极拳带给他的健康和快乐。 王:身为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下一步你有什么打算? 高:太极文化包涵易、医、哲、美、力等学说于其中,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弘扬国粹,传播太极,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全民健身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这是我最近几年在北京发展的使命。 2011年4月,由中国邮政发行,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陈正雷题名,以高成林拳照为图的《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明信片册正式面世。据悉,这是目前国内发行的第一套拳谱式明信片册。该明信片册展示的是陈式太极拳74式300余个分解动作,附有相关文字说明。它的面世将是宣传焦作,传播太极的一大亮点。 2014年9月,中国邮政集邮中心出版 “传递正能量 共筑中国梦”之“中国著名太极拳名家——高成林”纪念珍藏邮册。 作者王松兴与高成林在一起 【人物档案】高成林,1959年出生于焦作市,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国家武术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拳师,焦作市陈式太极拳协会副会长,温县太极拳研究院副院长,成林太极馆创办人,获有太极拳高级技能职业资格及武术技能类和武术管理类指导员、考评员资格。荣获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中华太极拳杰出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薛柏松:擂响生命的锣鼓

薛柏松:擂响生命的锣鼓

五月 13, 2011 No Comments

薛柏松:擂响生命的锣鼓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 2009年8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锣鼓经》薛柏松戏曲打击乐演奏会在郑州香玉大舞台擂响,观众如云,好评如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薛柏松,一夜之间不胫而走,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传奇人物。 走进薛柏松 薛柏松,祖籍渑池县仁村乡坻坞村人,当年令清乾隆帝龙颜大悦的“坻坞贡米”,就生产与此。其实,薛柏松祖辈极其贫困,父亲薛立法当时在生产队负责喂牛,每天起早贪黑地割草,夜里就住在牛棚。偶尔还去街上支个摊位,修鞋为业,靠此来养家糊口。而母亲赵秀花天生有副好嗓子,是一个嗜好唱戏的业余演员。因邻村洪阳乡刘村有个戏班,人数紧缺,就专门请赵秀花到刘村戏班,再三邀请之下难以推迟,赵秀花便带着丈夫、大女儿薛爱玲举家搬迁到了刘村,到了刘村后,赵秀华在戏班唱戏,薛立法在家做家务,抽空还可以在街上支摊修鞋,薛爱玲在村上学堂读书,一家三口过着清贫而实在的生活。 1967年10月,本文主人公薛柏松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在文艺圈里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在过去的中国,唱戏属于下九流,名声不好听。在剧团、戏班里从事打击乐的人更是被人忽视的角色,所得到的工资待遇也是最低的。特别是大锣小锣铙钹手,在剧团从来不被人重视。但是,他们也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也需要从小就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经过伤其筋骨的痛苦煎熬,有点权势地位的家长都不会将孩子送到那里去吃苦遭罪。 人类不衰的激情总使人类永远保持探索向前的活力,总能在熟悉的一切中投身到一个陌生的新世界。 1978年夏天,11岁的薛柏松刚上完小学三年级,而姐姐马上就要上初中,弟弟尚还幼小,体弱多病。懂事的他决定离家创业,说服父亲薛立法多次去找渑池县豫剧团书记周易印和业务团长杨素玲,终于打动了领导的心,破例收留了这个幼小而懂事的小柏松。进团后,小柏松开始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基本功训练,从小锣练起,每天早起必须用小锣槌敲断一块砖,才有吃早饭的权利。大部分参加乐队训练的人忍受不了枯燥都半途退出了,小柏松不但坚持了下来,最后竟练成一个人打四件乐器:大锣,铙钹,小锣和棒子。 小柏松是个听话又勤快的孩子。“眼里有活”的他还主动去帮忙制作团里老师演出的道具,所到演出地,勤快地装卸道具,上前装置舞台,调配灯光幕布,去街上贴演出预报,深得团里人喜爱。 小柏松的童年就是在锣鼓声中度过的,在旁人看来是那么的枯燥而单调,其间还夹杂着更多的辛酸和血泪。 当年的渑池豫剧团刚刚成立,团里也没有自己的食堂,团里的人只得到附近的渑池县汽车队食堂搭伙,小柏松个子又瘦又矮,甚至够不着递饭窗台,时间久了,就连厨师也看不过去,总愿意多盛点东西,得让孩子吃饱,从不管他手中的饭票是多是少。 在外演出的小柏松时常想念自己的爸妈,却没钱回家,因为自己不是演员,只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锣鼓手,甚至向团里领导借钱也不同意。倔强的他就在剧团附近批发冰糕,然后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去吆喝零售,批发二分,卖三分;批发三分,卖五分。有时候一天可以赚上个三块两块的,糟糕时候就怕没人买,冰糕时间一长全部花成了水,那就得赔钱,有时还碰上村民用鸡蛋来换,改天又得换作去卖鸡蛋了。 1979年的一个冬日,小柏松随团到山西省垣曲县礼堂演出,装置追光灯时,一脚踩空从舞台高处掉下,右胳膊粉碎性骨折,送到医院昏迷三天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看到了病床前从河南老家赶来的父母,还有表情又惊又喜的师兄弟们,一动右手却没有知觉,随即联想到往后不能再敲锣的情形,开口第一句话便问:“我以后还能继续敲锣吗?”父亲听后转身抹泪,母亲大哭,在场的很多人都哭了。 命大的小柏松是坚强的,一年后的他又回到了剧团,继续执著他深爱的打击乐事业。 童年的小柏松流过太多辛酸的泪,甚至还难免欺负受伤的时候。因为当时唱戏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但是看戏又得买票的。有一次,剧团在山西省万荣县翟店乡下演出,小柏松和同事唢呐手张廷军帮忙团里验票把门,被当地的社会青年打得遍体鳞伤,脸都打变形了,身在异乡的他们张口呼救却无人理睬,换来的是更多的木棍和脚板,直到昏死过去,那些人扬长而去。小柏松说,演出把门挨打是常事,但这是最重的一次,被打的他们在团里躺了三天才勉强可以起床上班。 如此的坎坷委屈,并没有阻止小柏松对锣鼓打击乐的热爱,一直到1988年底,他才离开工作岗位——渑池县豫剧团。 离开了剧团的薛柏松,而后在渑池县交通局县乡公路管理站做过临时工作人员,帮别人开过车,还开过餐馆,自己下厨,经营生意。后来得到姐姐支持,自己买了一辆货车开始跑运输,并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豫西宏达汽车修配站。 薛柏松始终对打击乐和戏曲充满执著。1998年薛柏松在渑池县首开先河,创办了“名人戏曲茶楼”。后由于经营不善,只得关门。2004年春,永不服输的薛柏松开始南下做生意。衣锦还乡的他于2006年拜师洛阳文化艺术学校讲师陈彦森的门下,重温和感受锣鼓打击乐的演奏和给他带来的快乐。 解读薛柏松 无论是戏曲还是打击乐,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是标准的门外汉,让我深深吸引的是薛柏松的个性和思想和震撼心灵的锣鼓声响。 年少的薛柏松就谦虚好学,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每逢剧团放假闲暇,就喜欢找年长艺人探讨交流,为此结识了渑池曲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王荣光、著名鼓师贺遂义及其学生张玉虎;曲剧名家周玉珍父亲周易谦(名曲胡师)、叔父周易印(三弦琴师);洛阳知名编剧李学廷;国家一级编剧姚梦松;湖北十堰曲剧团音乐设计侯奎玉;三门峡豫剧团《清风亭》导演及音乐设计张怀奇、导演张铁良、司鼓许保勋;渑池县豫剧团音乐设计衡声晨(编剧兼唱腔音乐设计)、刘成国、林明学(导演);马金凤剧团早期司鼓芮克功、雁金柱;洛阳市豫剧二团司鼓朱红斌、朱文彬、陈宏伟;三门峡市豫剧团鼓师谷战卿、张建坡;渑池县豫剧团司鼓杨石贵;渑池县曲剧团司鼓安建国;义马矿务局豫剧团团长郑书功、司鼓张志军。这些艺术名家成了小柏松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心灵深处有了对传统的戏曲打击乐更新的认识,锣鼓门径豁然开朗,深深爱上音乐世界里那个丰富的天地——打击乐。 打击乐,也就是俗称的武场面,律动、明快、刚健、有力,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被人们所喜爱,因为那是最原始的音符。 “打击乐的节奏是最贴近心跳的,只要有心跳,你就会喜欢。”薛柏松如是说。 淳朴善良的薛柏松知道观众是天。1983年冬天的一个夜里,剧团在山西省万荣县乡下演出,节目结束散场后,因演出把门被打伤不久的小柏松和张廷军听到剧场舞台前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娘,在寒风中呻吟咳嗽,上前一阵寒暄后得知其家人走失,没有人接送。二话不说,小柏松赶紧买了一把手电,给老人递上开水和馒头,随后冒着刺骨寒风,与张廷军两人轮换拉上架子车送其回家,十几里乡间小道,来回两个多小时,回到团里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 薛柏松自幼选择了打击乐,一直与戏曲结缘,和戏曲演奏名家演员广交朋友。近些年,他又结识了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豫剧红脸贾庭聚,豫剧名丑范军、金不换,豫剧名家王素君、任洪恩、崔玉荣、崔玉萍、边玉洁,曲剧名家胡希华、周玉珍、李振乾,青年表演艺术家许小国、白军选、田冠军、王鹏、王娟,还有“当代中国十大曲剧名角”郭秋芳、邱全福、孔素红、姚军良、刘志学、张晓红,豫剧板胡演奏家王振科、陈丽娜、李健欣、李正五、张万芹,当代曲胡演奏家梁献军、闫平信、张付中、孙振军,实力派打击乐手张万民、栗毅、吴宝福、石学六、石学仁、石振虎、董彦民、黄胜利、张磊、陈立安、谷战卿、冯振涛、冯开放等。这些名家名角演奏手也成了薛柏松良师益友,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戏曲舞台艺术。 薛柏松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生活、敢爱敢恨的豫西铁汉,童年不幸,家境窘迫,漂泊四方,善恶真假见的多了,悟得透了,所以骨子里有真东西,自然会派生出大气象来。 擂响锣鼓经 2008年的一天,薛柏松从陈丽娜老师手里获得一本《豫剧锣鼓经》,令他爱不释手,天生爱琢磨的他想到了很多很多,譬如说,如今音乐教材中民间打击乐教材甚少,甚至没有;还有,豫剧如今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名家名角如云,却没有一部着力推崇的电影或电视剧;还说,他还没见过一次打击乐专场晚会,也没发现有专业打击乐团队和锣鼓专卖店;又说,后台锣鼓手总被忽视,连评个职称的名额也难以争取,他自己在1983年在渑池县豫剧团就亲身经历,当时团里有24个正式工指标,全部给了前台演员和其他员工,而后台的打击乐人员连考虑都没有,广大打击乐手的名分和地位实在太可怜了。 这些想法一直在薛柏松脑海萦绕。今年夏日,他和义马市蓝天清水戏曲茶楼总经理郑桥水来找我,请我出面策划办个打击乐专场,我对这个思路和题材眼睛一亮,对这个老友充满钦佩。 我随后拨通了好友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李云的电话,想请他出任导演,得知他正在湖北襄樊排演《山野秀才》,这是一部为文化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现代豫剧,后来获得巨大成功。 7月初,李云从北京回到河南邀我见面,我领着薛柏松前往。大家很快达成共识,把传统打击乐和薛柏松的艺术人生结合起来,贯穿一位从小开始进剧团学打锣,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戏曲事业,却时时处处被人看不起的故事。这也就是《大锣鼓经》演出剧本的雏形。 说干就干,薛柏松便找到老师陈彦森、师兄朱红斌帮忙,老师和师兄听后非常兴奋,很快召集了20余位锣鼓手,组成乐队。随后,我们又找到国家一级编剧姚梦松,开始创作剧本。 经过近一个月紧张有序的排练,8月12日,《大锣鼓经》——薛柏松戏曲打击乐演奏会在郑州香玉大舞台擂响并获得圆满成功。 次日,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就该场演奏会展开了专题讨论,院长方可杰、副院长杨扬、书记师东坡、研究员刘景亮、谭静波,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姚金成、秘书长陈涌泉等到会并发言,大家对该场演出给予了肯定,也提出折子戏、身段戏和投影屏幕等形式表现打击乐的合理化建议。最后,方可杰院长说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意,填补了戏曲演奏没有打击乐专场的空白,应该载入音乐发展史史册,应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其学术价值,尽快让薛柏松申报戏曲打击乐传承人,并提议创作以薛柏松献身打击乐为原型的剧本,推上豫剧舞台。 薛柏松现为中国戏曲协会会员、河南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第四届戏曲“红梅奖”河南选拔赛金奖得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打击乐传承人。 在器乐演奏中,锣鼓的声音是最具震撼力的。而薛柏松就是一个挑战自我、追求完美、用铿锵的脚步敲响青春和生命锣鼓的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天薛柏松领头擂响中原,明日就可以擂响中国。他们所擂响的每一段音乐都是对生活、对人生的真实体验,用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方式诠释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和感动。(王松兴  来源: 中新网 )

中国首位记者原创歌手——王勇

中国首位记者原创歌手——王勇

五月 9, 2011 No Comments

采访过王勇的人知道,那是一种享受。他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引吭高歌,他的激情和风趣可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们叫他“记者歌手”,这是因为,他有着记者的身份,同时也痴迷音乐。在每一次新闻采访中,他不仅带着记者的使命,还带着一颗歌唱的心。 “中国首位记者原创歌手”王勇 ●王松兴 记者歌手 王勇是地道的河南人,1971年出生在河南省淮阳县城,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年少时的王勇就在文学和音乐方面崭露头角,中学时代,他经常活跃在校园舞台上,高中时代,自己坐火车到北京,拜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为师,学习民族声乐艺术。考入广东暨南大学后,他成了当红的校园歌手,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歌唱比赛一等奖”、“广东十大记者歌手”、“全国业余歌手邀请赛最具魅力奖”等奖励。由于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上喜欢唱歌,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王勇在驾驭民族歌曲的技巧上非常熟练。 但他没有走上音乐之路,中文系毕业后,他先后在《深圳特区报》、《羊城晚报》、《大河报》等媒体供职,从事新闻工作。王勇说,当记者可以给自己提供无尽的艺术灵感和源泉,还有创作激情,“生活永远要比你想象的丰富多了,所以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是做任何行业的必修课”。王勇还把对新闻的敏感度带入到音乐创作中。“以前只听说有企业歌曲和校园歌曲,村歌还是第一次听说”。 2008年10月,王勇的《美丽的苏屯我的家》出炉时,大家议论纷纷。“古有桃花源、今有苏屯村、黄河边上风光美、天地人和到如今……”一阵悠扬的歌声过后,王勇讲起了写村歌的经历,有一次,他到苏屯采访,刚进村,就被宽敞的马路、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和谐的村民生活,一派富足而宁静的世外桃源景象,于是脑海里立即涌现出了歌曲的旋律。 “外人听了歌曲,会产生一种浓浓的要来参观的情结,四海朋友手相牵,一条华夏根,这样的歌词体现了苏屯的包容性和宽广胸怀,表明这里是一片热土,生活创业,没有狭隘的界限,只要你来这里,大家都会相逢一笑,咱们是一家人的感觉油然而生。” 令王勇自豪的是,苏屯村从三岁幼儿,到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都会唱《美丽的苏屯我的家》;村民手机的彩铃,也都设成了这首村歌,只要拨打手机,就会传来王勇的歌声。 2009年伊始,王勇推出了自己的最新单曲《小蓉》和《绝情宝贝》,两首歌曲经各大网站推荐,立即引来了好评。短短半个月时间,两首歌曲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了400万。王勇成功尝试了从民族歌曲向流行歌曲的转型。 之所以写这两首歌,与王勇的一段情感经历有关。歌曲《小蓉》再现了王勇十几年前在广州的一段真实生活。小蓉确有其人,是王勇当时的女友。1996年11月,由于“年轻不知道珍惜”,王勇毅然离开广州回到郑州生活,从此天各一方。尽管时隔多年,小蓉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一个安静的夜晚,王勇一气呵成《小蓉》:那年我悲伤地离开广州,小蓉的泪流得我心里难受;她说广州那么大,不可能容不下她的男朋友;她还说要和我一起走,我劝她别傻了,跟着我没有什么奔头;那些年日子真的很苦,小蓉她经常替我交房租…… 这首歌从作词到编曲,都由王勇独立完成。歌曲杀青后,王勇亲自跑到广州,在中山大学附近转悠了几天,那是当年他与小蓉居住过的地方,但现在早已拆迁,没有了任何痕迹。王勇也曾求助广州的媒体及网络,发起寻找小蓉的行动。传来的讯息很多,有人说她嫁给了加拿大的一名富商,也有人说她在香港,还有人说她还在广州,却都不确定。 失望过后,王勇又提笔写下一首《绝情宝贝》:失去你才知你是我的宝,那快乐的日子哪里去了;一分一秒,想着你的好,不知不觉泪流干了;梦醒之后哪里去找……哀婉缠绵的歌声不仅吸引了众多歌迷,还让移动SP运营商们喜出望外,纷纷和王勇签订各种歌曲增值业务合约;而许多生产商也抛来绣球,请他做形象代言;几家唱片公司邀请他出专集;各类演出活动接踵而来。 有感而歌 王勇是一个不倦的歌者,与时代同步,与激情相约。 2009年10月1日,时值60周年的建国大庆,王勇激情推出了一首爱国歌曲《干杯大中华——献给建国60周年》,深情唱出了歌者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和眷恋之情,释放了对祖国的深厚情谊。“我用一生的情,唱出对你的爱,我把我的一切,融进你胸怀,我用飘香的美酒,分享你的喜悦,我用一颗自豪的心,亲吻你血脉”,朴实无华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旋律,勾勒出了一幅爱国画卷,唱出了每个国人自豪且无比喜悦的心声。 该歌曲一经推出,就受到大家的欢迎,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虹巩伟听了,对歌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只有对国家有深厚的感情体验,才能唱作出这样深沉的歌曲,也是河南艺术节对国家60岁生日的一个献礼。 11月8日是记者节,王勇专门创作了歌曲《爱是永远》,作为献给千千万万个淳朴善良的河南父老乡亲以及此报千万读者的一份节日礼物。歌中写道:“为了看到你的笑脸/我总在翘首期盼/手指拨动爱的琴弦/轻轻流淌着爱的诗篇”,王勇亲自演唱的这首歌曲充满浓浓的爱意,表达了对全国所有河南人最平凡的祝福。 这首歌为王勇带来了意外之财,郑州一家医院的领导在听过《爱是永远》后,出资5万元,购买了版权,用来作为该医院的院歌。 说起医院,王勇还曾用歌声为母亲疗伤。那天傍晚,王勇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匆匆驱车前往河南省人民医院,他要去看望刚刚做了手术的母亲。 “妈妈,你的伤口还疼吗?我一直忙到现在才过来,你等急了吧!”坐在病床边,他紧紧攥住母亲的手。妈妈看着儿子,微笑着摇摇头。 “妈妈,我给你唱首歌,听听我的歌声,你就不疼了。”说罢,王勇就唱了起来,“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浑厚而清亮的歌声顿时在病房里回荡开来,不仅病友们都围过来侧耳倾听,许多的医生护士也闻声赶来,默默聆听。而母亲则微闭双眼,眼角落下了幸福的泪水。 一曲完毕,大家纷纷鼓掌,询问他是不是专业的歌手,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名叫王勇的小伙子竟是一名《大河报》记者。 2013年12月,母亲不幸去世,陷入无尽的哀思的王勇创作了《想念妈妈》,并跪在母亲坟前,含泪演唱,那一幕让所有人动容。 公益歌手 2007年6月15日,广东九江大桥发生坍塌事故,在大桥坍塌的5分钟里,来自河南周口太康县的谢凤运、王文田两位老人站在路中央,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用尽全力示意前行车辆停车。至少有8辆车紧急刹车、倒车,安全止步于悬崖边沿,挽回了生命。 事故发生后,王勇受命前往广东,做现场采访。晚上他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平静,他觉得自己还应该做点什么。一直以来,大家都对河南人印象不好,说河南人的形象欠佳,可是,这两位老人的义举,不正好说明了河南人的正直和仗义吗? 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他从床上一跃而起,挥笔写下《我的老乡》:都说你是小人物,你却写出了人间大爱;都说你是破烂王,你收的是英雄气概;都说你长了河南人的脸,你却说一辈子谁都会有难……这是王勇第一次创作歌曲。 一年后,广东九江大桥发生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场景:30多个河南人,手拉着手,在九江大桥上,一起大声地唱着《我的老乡》,歌声引来路人驻足旁观,而唱歌的老乡们,个个泪流满面。 王勇一鼓作气,继续创作,他为三峡门陕县“矿难大营救”(69名矿工在井下被困76小时后全部生还)写下了《奇迹——为三门峡支建煤矿透水事故而作》,为感动中国的河南人洪战辉、李学生、王百姓等英雄人物写下了《轻轻呼唤你的名字——献给2008感动中国人物》。这三首歌被称作可爱的河南人三部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正在休假的王勇得知消息后,以最快的速度创作并演唱了一首新歌《亲人你不要怕》,“亲人你不要怕,有爱就有我们的家,穿越瞬间的黑暗,在你无助的时候到达!”歌曲录制完毕后,制作成CD,专门赠送给灾区的人们。 2010年8月15日,中国各地举行哀悼活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王勇即兴创作了《舟曲不哭——悼念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舟曲不哭/你的伤有我的爱搀扶/舟曲不哭/伸出双手你不要孤独/舟曲不哭/所有的情为你倾注/舟曲不哭/13亿双眼睛照亮你/未来的路。 之后,王勇还创作了《鲜花为你怒放——谨以此歌献给在海地遇难的8名中国烈士》、《大写的人——歌颂“郑州活雷锋”谷殿明》、《不做你的小三——中国第一首婚姻题材公益歌曲》、《百年中行——献歌庆祝中国银行成立一百周年》、《神女刘洋——中国首位登上宇宙的女航天员》、《90后的孩子长大了——献给“最美学警”李博亚》、《当我从你身边走过——讴歌模范交警杨华民》等公益歌曲。“中国首位记者原创歌手”的名气越来越响。 近年来,王勇不时亮相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为你点赞》、《超级宝贝》、《黄金一百秒》等栏目录制现场,或为嘉宾,或为评委,忙得不亦乐乎。每到一处,他不忘自己的故乡——河南淮阳,正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梦淮阳》。每到一处,他不忘弘扬正能量,正如他创作的歌曲《我是山》以及《中国在路上》系列组歌。 作者王松兴与王勇在一起  

郑书功:演绎人间温情大爱

郑书功:演绎人间温情大爱

五月 7, 2011 No Comments

郑书功:演绎人间温情大爱 ——访义煤集团豫剧团、文工团团长郑书功   文图/王松兴 结缘豫剧 郑书功,河南宝丰县人,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义煤集团公司豫剧团、文工团团长。现为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影视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三门峡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义马市政协委员。 1962年郑书功出生渑池县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在他5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父亲拉扯着他和一个年幼的小弟弟一起过着艰难的生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他在13岁的时候就踏入渑池戏校,开始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基本功训练,历经伤其筋骨的痛苦熬煎,郑书功成了一个出色的小演员,亮相于豫剧舞台,过早地踏入社会,开始了谋生生涯。 981年,郑书功以优异成绩考入洛阳艺术学校戏曲表演班,老师发现了他浓眉大眼,五官端正,嗓子极好,基本功扎实,好生喜欢,于是让他主攻武生。在这学习期间,郑书功闻鸡起舞,坚持腿上绑上沙袋练功晨练,白天与同学们练习劈叉空翻,努力学习戏曲理论知识。由于郑书功谦虚好学,勤奋刻苦。很快,一个威武挺拔、英俊帅气的武生形象闪现在师生眼前,加上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吐字清晰,声音既洪亮又厚实,校领导又提议他兼攻老生。文武双全的郑书功成了班上学习的榜样。 义煤剧团 1984年夏天,恰逢义马矿务局豫剧团(后更名为义煤集团公司豫剧团)面向社会招聘演员,郑书功以出色的演技被高分录取。该团成立于1983年,底班和领导班子成员来自洛阳地区豫剧团,旨在丰富职工文娱生活,激活企业精神文化,营造班组安全氛围。 郑书功在《清风亭》扮演张元秀 郑书功在《矿嫂情》中扮演矿嫂的公公 郑书功妻子赵金荣 《风流寡妇》剧中,郑书功扮演一个老撵头 进入豫剧团后,郑书功如鱼得水,有更多的机会亮相豫剧舞台。先后在古装戏《女儿国》扮演猪八戒,《卖苗郎》扮演爷爷,《清风亭》扮演张元秀,《包青天》扮演老丞相,再到现代戏《了却父母心》中扮演中年丧妻,将儿女抚养成人的老汉,《风流寡妇》中扮演一个憨厚农村老头,《矿嫂情》中扮演主人公矿嫂的公公。 一个个人物被演活了,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熟悉郑书功的人知道,那是得益于他功底深厚,博览群书,平时细心揣摩人物形象与艺术表演的有机结合,痴迷钟爱于戏曲表演蕴含的无穷魅力。郑书功知道:“戏曲表演,难,且有学头。” 郑书功的才华和潜力开始得以彰显和展示,并脱颖而出,得到了义煤集团和剧团领导的首肯。郑书功开始出任演员队长,后到业务主任,再到业务团长。1998年,郑书功担任义煤豫剧团、文工团双团团长。 探索模式 郑书功身兼义煤豫剧团、文工团双团团长之后,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一方面自身作则,排演大戏,为剧团、文工团求发展谋出路;一方面让百余名职员多演多练,提高综合能力和水平,如今团里职员中高级职称60多名,大中专学历以上人员占85%以上。 为了更好地带动剧团发展,身为演员的郑书功知道排戏唱戏是天职,排好戏大戏是出路。 1989年,郑书功拜师于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杜启太门下,成熟自我,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才艺表演综合水平。 随后,邀请省内外戏剧界名家名角、业内人士到团里座谈,目标为义煤剧团求发展谋出路,“朝阳沟”之父杨兰春来了,音乐作曲家王基笑、音乐指挥家梁指挥、舞美设计于大洪来了,河南省文联主席戏曲评论家王洪应、河南省著名剧作家姚金成、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中国戏剧学院教授左奇伟、著名导演葛桂章(十大名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胡佐、陕西省著名导演徐小强、陕西省当代戏曲总编剧作家王晓玲来了,山西省舞美设计师梁克勤、郑州豫剧院作曲家耿玉卿、洛阳艺术学校教授高留斌来了,河南艺术研究会导演李云、师兄妹表演艺术家王红丽、李金枝来了,河南省青年表演艺术家杨红霞来了,三门峡青年作家黄森林也来了,群贤毕至,群英荟萃。这些良师益友的到来,义煤豫剧团、文工团可谓蓬荜生辉,广大职员信心满怀,踌躇满志。 如此一来,义煤豫剧团、文工团发展空间拓展了,发展道路豁然开朗。很多现实题材的改编,大型现代豫剧的编排迎刃而解了。 这度时光,身为团长的郑书功受益匪浅,深刻感受到“入戏”的蕴涵和所在,要做一个好演员应该具备如此的“认真”。就如现代剧《山上山下》编排过程中,杨兰春老师针对他的唱腔和戏中巧妙的衔接,就突发灵感补充了一段,入情入理,至今让他难以忘却。他当时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买老鼠药的农村老汉,妻子早逝,又当爹又当妈地把孩子拉扯长大,还得供应孩子读书上大学。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唱段,把老汉的形象和“内心独白”体现得淋漓尽致:我面对大街背靠墙,钞票不断腰里装,有了钱能使人气粗胆壮,有了钱能叫人变强(原句:成狼),到明年出外旅游一趟,先到北京城里逛一逛,领上咱孩子搀上他的娘,金銮殿上望一望,北京的烤鸭尝一尝,天安门前照张相,再观一观长城到底有多长,孩子他明年能把大学上,毕业后能给个官当,咱不想电视电来广播广,只图个大树底下好乘凉。通俗的唱词加上生动的表演,至今仍被广为传唱。该剧曾获全国煤炭“安源杯”表演一等奖,三门峡中青年戏曲大赛表演一等奖,中国湖南“映山红”艺术节表演一等奖。 “朝阳沟”之父杨兰春、著名导演葛桂章在为郑书功排戏 郑书功与师兄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在一起 郑书功与国家一级演员任宏恩在一起 郑书功与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著名戏剧理论家刘景亮在一起 郑书功与著名文艺理论家荆华在一起 《风流寡妇》剧中,郑书功扮演一个老撵头,在舞台上摔了几个马鞭,动作娴熟,虎虎生威,清脆够味儿,给广大戏迷留下深刻的影响。1989年,参加河南省首届企业文艺汇演获演出一等奖,观看的于友先副省长高兴地上台同演员合影,并按照他的指示在郑州多演了好几场。 载誉远航 近十年来,该团职员团结奋进,排演了宣传煤矿的数十部节目,获国家级奖项6个。 大型现代戏《了却父母心》参加文化部在郑州召开的群众文化工作会议演出后,使河南戏剧界对这支企业文化新秀刮目相看。大型现代戏《福星照万家》1990年和河南电视台联合拍摄为戏曲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获全国戏曲电视剧“金纸奖”;1995年,与河南电视台联合将大型现代豫剧《女工委员》拍成电视剧播出后,分别获得河南电视大河文化奖、第六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第一届爱国主义戏曲电视剧展播二等奖、1996年河南十大文艺成果奖;1991年9月,义马煤业集团公司豫剧团的两个大型现代戏《了却父母心》、《风流寡妇》和古装豫剧《杨门女将》代表河南队赴湖南参加“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囊括了所有的7项大奖;后参加中国煤炭安全电视大赛获一等奖;《山上山下》参加全国煤矿(安康杯)大赛荣获一等奖,参加中国煤炭“生命颂歌”获二等奖;2008年新编排的《矿嫂情》(又名矿山情、煤嫂情、带上公公去改嫁等)荣获河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及三门峡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戏曲红梅花大赛河南金奖。 剧团所演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受到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文化报》、《中国煤炭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大河报》、《长沙日报》、《东方艺术》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为义煤集团公司赢得诸多荣誉。 义煤集团豫剧团、文工团作为公司的直属单位,积极围绕公司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宣教活动,为各大矿区职工和社会各界奉献一道道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除到义煤集团公司矿区地跨河南、青海、新疆、山西、内蒙古等五省(区)慰问演出外,还被邀请前往北京、黑龙江、湖南、陕西等省市演出。 义煤集团豫剧团、文工团,多次历经企业改制和市场竞争的命运沉浮,成功地走过来了,冲出去了。 暖情人间 2007年,义煤集团豫剧团编排上演了大型现代豫剧《矿嫂情》。该剧围绕义煤集团“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矿区”这一主题,切实把关爱、仁爱、亲情溶入安全教育之中,以友情、亲情、爱情唤起职工的安全责任感,营造出浓郁的班组安全文化氛围,极大地激发矿山人更爱矿山的热情。 该剧根据发生在集团公司观音堂煤矿一位女职工赵素贞同志的典型事迹创作编排的。她在丈夫患重病去世后,自己坚强地挑起家庭重担,又冲破世俗观念,“儿子不再媳有责”,勇敢地带上自己多病的公公改嫁。组合成新的家庭后,她不仅照顾好现在的丈夫,支持好丈夫的工作,而且还把对方的孩子视为己出,巧妙艺术地处理好这个新家庭的关系,使彼此双双在组合新家庭中生活的两个孩子都顺利地考上了重点大学。 该剧既是一出爱情戏,又是一部宣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民族大孝的道德伦理戏,向全社会呼唤人间真爱,演绎一段感人的人间冷暖。剧情跌宕起伏,充满真情,不少观众看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矿嫂情》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多次获得大奖。郑书功更深领悟到当年杨兰春老师的话语:戏剧的成功与否在于至情至理和传唱不衰。他花费更多的心思涉猎“大孝至爱”题材,搬上豫剧舞台,向全社会呼唤人间真爱和感知人间冷暖。 国家一级导演李云在为郑书功和国家二级演员杨红霞排戏  郑书功与本文作者王松兴在一起 郑书功与戏曲打击乐传承人薛柏松在一起 2009年夏天,郑书功导演编排了一部大型现代豫剧《母亲》,打造感动。 《母亲》剧讲诉的是发生在山区农村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它讴歌了一位纯朴、善良、无私奉献高大的母亲形象。 男主人翁全宝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含辛茹苦供养儿子考上了大学,但由于家庭贫困,几位相爱的姑娘都离他而去。为了让年近三十的儿子早日成家,母亲甘愿“死去”,并以保姆的身份,忍辱负重,委屈求全,以伟大的母爱唤醒了自私与狭隘的岳母、儿媳的良知。 该剧与《矿嫂情》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经上演,好评如潮,他又成功了。 面对成功,郑书功没有止步。2010年秋,他通过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编排了一部大型现代豫剧《乡村女强人》,通过舞台形式,告诉观众无论身在农村还是城市,也不论你学历高低和出身贫富,只要敢于拼搏,坚定理念,成功就在不远的前方向你招手。 2011年春天,郑书功编排导演了一部大型古装豫剧《三更奇案》,演员队伍阵容强大,剧情扣人心弦。剧情描述的是一个七品官员公正廉明,不畏强权,终使奇案昭雪天下,庸吏昏官罪犯得到应有惩罚和下场。观众看后无不拍手称快。 郑书功执导的无论是古装豫剧,还是现代豫剧。他在舞台所扮演的是老汉,还是丞相,总能扣动观众的心弦并博得观众的掌声。他的理念是,和谐社会需要人心向善,用爱心温暖人间,用真情奉献社会。 善良与奉献是社会和谐的主旋律。我们有理由相信,郑书功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Page 1 of 212»

二月初五|郑州齐爷庙举办齐天大圣诞辰祭典

2024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初五,郑州齐爷庙举办一年一度的齐天大圣诞辰祭典活动。 齐爷庙全称“齐天大圣庙”,位于郑州高新区洼刘新城,始建清乾隆卅六年(公元 1771 年),有253年的历史。 孙悟空是由一块开天辟地产生的仙石孕育而生,位于东胜神洲的傲来国花果山。仙石迸裂时,是龙抬头的后三日,二月初五,春暖花开,桃花烂漫。石猴带领猴群进入水帘洞而被尊为“美猴王”,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齐天大圣”。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  齐天大圣孙悟空生性聪明、机智、勇敢、嫉恶如仇,被世人奉为神明。 据少林达摩初祖书画院院长、郑州齐爷庙住持张千恣介绍,洼刘村村民将齐天大圣敬奉为“齐爷”,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按照祖辈流传下的习俗,在齐爷庙前举办庙会、祭典活动,纪念齐爷的诞辰。(王松兴)  

少林千恣收徒骆广豪仪式在郑州齐爷庙举办

2024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初五。少林张千恣大师收徒骆广豪仪式在齐爷庙举办。 【人物简介】少林千恣,原名张建华,法号行吾,系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喜公禅师得意弟子德昭大师的入室弟子。现为中国禅学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少林达摩初祖书画院院长,郑州齐爷庙住持。 骆广豪,2002年出生于安徽阜南县,毕业于国家开放大学金融管理专业,自幼酷爱美术,喜好奇门遁甲预测和调理。   少林千恣禅武门弟子名单   胡利、陈永福、张博洋、张博地、杨刚、孙文义、郭炳端、花彦平、荣守龑、乔辉、崔万幸、郑留明、张国杰、窦豪、杨宝忠、吕贺、刘磊、薛云卿、刘顺利、徐伟、王彦坤、付孟瑜、刘培、贾英爽、李红星、李宏伟、李陈英、王红卫、朱松、周二友、李金莲、李玉飞、王丹、关加加、彭嘉瑞、王洪亮、刘军领、刘鹏、单云辉、宋亚晓、申向克、李杨、韩栋冰、王祯帅、张贝贝、李梓豪、端木鲁英、王宇旋、陈孟强、韩石磊、崔永刚、姜亚飞、焦燕辉、郭思含、邵军、张红磊、陈鹏、于恒杰、崔红波、李蕊、彭圣洁、袁文峰、杨墨、唐欢迎、杨政伟、李慧敏、路胜利、刘薇、刘建朋、冯海军、翟宝林、汪思宇、王艺博、张斌、牛勇、王金柱、徐一丹、骆广豪……  

少林千恣出席2023嵩山中华孝贤文化节

传承孝贤文化,助力民族复兴。2023年10月9日—11日,2023嵩山中华孝贤文化节暨第十七届全国十佳孝贤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登封市嵩山大法王寺举行。少林达摩初祖书画院院长张千恣受邀出席此次活动。图为张千恣在师父释德昭大师(1951年9月5日-2017年8月25日,嵩山少林曹洞第三十一代传人,俗家名叫王应明)作品《孝》碑前留影。 张千恣与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合影 张千恣与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劳模王百姓合影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登封市嵩山大法王寺联合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郑州少林塔沟教育集团承办,共评选出十位孝贤和一个孝贤模范家庭予以表彰。自2003年以来,中国嵩山大法王寺方丈上延下佛大和尚释延佛在嵩山大法王寺连续举办了十六届全国十佳孝贤评选活动,今年是第十七届。(王松兴)  

碧波园中秋家宴 两千人大合唱《歌唱祖国》

9月23日,碧波园第一届中秋家宴,两千古玩爱好者齐聚郑州,全场集体起立大合唱《歌唱祖国》将晚宴推向高潮。 据了解,河南碧波园根植中原,已经在郑州市乃至全国的古玩行业,拥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从曾经郑州市内最大游泳馆到区域标志性商超,从珍宝大世界再到碧波园文化艺术广场,将传统文化产业与都市生活有机结合的碧波园,既古朴又充满活力。 碧波园项目于2022年12月8日列入郑州市城市更新项目库,后开始进行城市更新规划建设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采用“以古复古”的手段来改造和提升原有建筑,在古玩业态的基础上,融入了茶酒收藏、非遗文化、艺术拍卖、文化直播、休闲观光等业态,增加增强文化沉浸感和体验感。24小时营业的菁英楼和郑州簋街已经正式开启,碧波茶园也很快竣工,汇聚全球精品老货和茶酒文化,向广大文化爱好者提供全国最强大的淘宝体验、文化体验的最佳平台。 改造升级后的碧波园文化艺术广场,将是郑州中心城市区域内最大的古建群落,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独具韵味、独具魅力的人文家园和精神栖息地、网红打卡地、休闲观光地,以此丰富二七区群众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碧波园将成为一座独具魅力的文化不夜城,是河南人民的文化名片和文化会客厅。 2024年元旦,碧波园首届文化艺术节、中国首届地摊大会暨文化交流会,将在碧波园珍宝大世界盛大开幕。届时,亚洲第一文化淘宝乐园将闪亮全球。(王松兴)

中食博2023第四届食品博览会在郑州举行

7月29日至31日,中食博2023第四届食品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雅客、天方、嗨吃家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1600多家参展,莅临的专业采购商达十万人。 据主办方郑州中食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介绍,新概念、新营销、新服务,是本次展会全新的展销模式。本次展会展出面积三万三千平方米,服务涵盖干果、蛋糕、面包、糖果、膨化食品、食品辅料、食品加工机械等休闲食品行业全产业链相关内容。(王松兴)

当代中医名家|主治医师康定功|人物百科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一代代中医药人的不辞辛苦、奉献传承,铸就了中医药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当代中医名家、乐寿堂中医馆馆长、主治医师康定功。 康定功,1955年出生于河南巩义,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偃师市山化卫生院、偃师市中医院、偃师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后被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为中医临床专家,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会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生殖分会会员。 康定功出身于中医世家,祖传男科病,妇科病,不孕不育症,乳腺增生症,康氏疼痛膏药,康氏乳腺病膏药,康氏小儿腹泻膏药。 从事中西医临床内科40余载来,康定功专注中西医内科治疗,尤其内科、儿科。此外,还擅长睡眠障碍,抑郁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癌症康复治疗,心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肝胆脾胃病,慢性鼻炎,湿疹,颈肩腰腿疼,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 正可谓:祖传宝壶藏仙丹,世医家训心仁善。普济不图大富贵,喜看杏林花更繁。

孟州市玖丰酒业开业 谱写武桥酿酒新篇章

2023年7月8日,孟州市玖丰酒业有限公司在孟州市武桥村隆重开业。孟州市原政协主席杨丕祥,中国新时代出版社社长、国际华夏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史家治,北京华夏圆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运洲,华夏传奇国酒(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军周、总经理赵亮,河南省杂粮先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善智,怡圆冷饮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玉朝,孟州市口珍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籍东平,孟州市原反贪局局长李兴洲,孟州市城伯镇原党委书记倪家革,中国易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孙文龙,孟州市韩愈文化珍藏收藏协会会长李永仁以及武桥村企业出席见证。武桥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平主持仪式庆典。 当天,中国新时代出版社社长、国际华夏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史家治受邀参加出席庆典,题写书法并发表致辞。相传,武桥酿酒历史悠久。武桥酿酒具记载:自唐宋时代作为驸马的御酒,曾是唐代文公八斗之首冠名,宋代时期,武松发配孟州,在此留饮佳酿。随着时代的变迁,东光酿酒还是以传统的工艺技术,原生态的发酵真理,无任何添加的调酒真谛,使得此酒更好地理化,柔和为一体,让人饮后感到有无比荣誉感与精神升华和身体的舒坦。玖丰酒业公司秉承传统五粮和酱香白酒酿造工艺,精选优质糯高粱,重阳下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名师勾兑,从生产到出厂,至少要经历五年的精心酿造而成。(王松兴)

高级易学风水师——方国营

注册职业资格证书 考生方国营,性别男,1957 年3月19日生,参加本年度高级易学风水师全国统一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成绩合格,经学科专家委员会评审,准予发证。2021年8月30日 全国职业素养等级证书 考生方国营,性别男,1957 年3月19日生,参加本年度职业素养水平(高级) 全国统一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成绩合格,特发此证。2021年8月30日  

天空没有鸟,世界会变小——艾雅康世界爱鸟节成都举行

最美中国媒体(史家治/王松兴/杜艺璇)报道:2023年6月17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主办,四川通达企业集团、四川万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绿发会鸟类专委会承办和多家企业单位协办的第五届”6.17艾雅康世界爱鸟节”在成都隆重举行。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参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谢伯阳致辞并宣布第五届“6·17艾雅康世界爱鸟节”正式开始。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原常务副主席、公安部特邀监督员何丕洁先生,世界生态组织秘书长江仁海先生,国家粮食储备局原局长、中国生产力学会荣誉副会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高铁生先生,世界生态组织执行秘书长、中国绿发会名誉理事兼鸟专委主席、国际摄影家联盟副主席艾雅康先生,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康斯坦丁内斯厍,四川通达企业集团董事长蒋理平先生,中国新时代出版社、中国书画家杂志社社长史家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跃等国内外的300余名嘉宾共同出席爱鸟节活动。与会领导和嘉宾还参观了艾雅康先生的百幅花鸟摄影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天空没有鸟,世界会变小”,世界鸟王艾雅康将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和不懈努力,保护鸟类,保护环境,回报国家,回馈社会。艾雅康先生从2015年起,开始投入到全球鸟类多样性保护的公益活动中,九年来,艾雅康先生不惧艰辛,不怕牺牲,翻山越岭,卧冰爬雪,穿林趟河,足迹踏遍世界多地,已完成近4000余种野生鸟类的拍摄与信息收集,并建立了首个由中国人发起并命名,且得到世界多国政要支持认可的国际性节日— —“6.17艾雅康世界爱鸟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鸟类摄影作品向社会呼吁人们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尊重顺应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共筑“万山皆绿鸟满林间,大地蓝绿交融,城市鸟语花香,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爱心主播“沙子哥”捐资助学商丘市南庄小学

6月5日,河南商丘市梁园区观堂镇南庄小学举行一场爱心捐赠仪式。沙子哥团队向南庄小学捐赠了400余套智能桌椅、学生学习用品以及校服等,并捐款资助学校建设73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建设,用于改善孩子们学习以及就餐环境。仪式由梁园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化斌主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道明、调研员夏凡、商丘市民政局副局长、慈善总会副会长冯彥领、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黄伟、梁园区副区长刘振华等人到场参与捐赠仪式。 南庄小学校长霍青峰为纪念沙子哥捐资助教的举动,将南庄小学教学楼更名为“爱沙楼”,旨在鼓励从这里走出的学生用感恩之心化作自强不息奋发学习的动力,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社会的关怀之情。 沙子哥原名董坤,是一名拥有粉丝300多万的网络游戏博主,团队人员也都是90后的一群年轻人。今年3月份开始,沙子哥团队开始为此次的爱心捐赠做准备。他们进行了2个月的调研,筛选南庄小学为捐赠目标。(王松兴 夏基翔)